首页 生活 > 正文

曹秽论战原文及翻译(曹秽论战)

大家好,小甜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曹秽论战原文及翻译,曹秽论战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曹刿论战》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庄公十年》。

2、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

3、公将战,曹刿请见。

4、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5、”乃入见。

6、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7、”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8、”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9、”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10、”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对曰:“忠之属也。

12、可以一战。

13、战则请从。

1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5、公将鼓之。

16、刿曰:“未可。

17、”齐人三鼓。

18、刿曰:“可矣。

19、”齐师败绩。

20、公将驰之。

21、刿曰:“未可。

22、”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23、”遂逐齐师。

24、既克,公问其故。

25、对曰:”夫战,勇气也。

26、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7、彼竭我盈,故克之。

28、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9、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0、”翻译: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31、鲁庄公将要迎战。

32、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33、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34、”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

35、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

36、”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

37、”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

38、”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39、”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40、”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41、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42、”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43、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

44、曹刿说:“现在不行。

45、”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

46、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

47、”齐军大败。

48、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49、曹刿说:“还不行。

50、”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

51、”于是追击齐军。

52、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

53、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

54、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55、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56、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57、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

58、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59、”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及鉴赏: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

60、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

61、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

62、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

63、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

64、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

65、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

66、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

67、文章说明了在战争中如何正确运用战略防御原则——只有“取信于民”,实行“敌疲我打”的正确方针,选择反攻和追击的有利时机,才能以小敌大,以弱胜强。

68、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

69、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

70、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

71、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

72、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

73、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

74、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

75、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76、可分两层: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77、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

78、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

79、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

80、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

81、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82、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83、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

84、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

85、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86、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87、”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88、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89、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90、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

91、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

92、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93、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

94、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

95、“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

96、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

97、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98、来自乡间的曹刿以出色的才智帮助弱小的鲁国在长勺打败了强大的齐国。

99、为后世留下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见。

100、对此曹刿做了这样的解释“作战是靠勇气的。

101、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枯竭了。

102、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之所以取胜的原因,不是靠猛打猛冲,而是靠了谋略、智慧,这一点尤其让人称道。

103、战争当中,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抵得上成千上万的将士。

104、他虽然没有将士的勇猛,没有将士的勇力,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能凭借智慧,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取大。

105、智慧如同水,水是无形的,看似柔弱,但是它在无形、柔弱之中积聚了看不见的力量,遇到险阻可以绕道而行,聚积起来的 力量达到一定程度,便可以汇成冲决一切障碍的潮流。

106、难怪孔子要说:“智者乐水。

107、”它们在外表和特征上十分相似:以无形克服有形,以流转变化回避强敌,以柔弱战胜阳刚。

108、中国传统中对水的偏爱,铸成了传统智慧在阴、阳的抗衡中注重以柔克刚的阴性特征。

109、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

110、传统的智者,谋略家,甚至可能连操刀舞剑的力量都没有,却能运筹帷幄,在几十万大军的交锋之中,扮演着导演的角色,指点沙场,调兵遣将。

111、可以说,一场战争中的灵魂,正是那些文弱雅致的谋略家,是他们彼此间智慧的较量,在决定着战争的胜负。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