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 > 正文

王昌龄出塞赏析

大家好,小甜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王昌龄出塞赏析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出塞二首》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组边塞诗。

2、第一首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

3、诗人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4、对《出塞》的评价历来很高。

5、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

6、第二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

7、寥寥数笔,生动地描绘了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

8、本诗被人们称为:“唐朝七绝之首”。

9、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10、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11、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12、二句写万里远征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有去无回,留下多少悲剧。

13、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14、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15、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16、塞当作求取功名的一种出路。

17、一些大都有边塞生活经历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诗歌以描写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这就形成了所谓“边塞诗派”。

18、 王昌龄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成员。

19、诗从写景入手。

20、“秦时明月汉时关”,皓月当空,照耀着万里边疆的关塞,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

21、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加以修饰,使意境更加高远,把我们引到了遥远的古代,更引人深思:秦汉以来边防战争连续不断,一直持续至今,真是拖得太久了!这是从时间上描写边塞的悠久。

22、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23、“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24、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25、“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26、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27、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人的回答。

28、“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直接抒发了边防士卒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有人说龙城是指打到龙城的卫青,<汉书卫青霍去病传>上写有青至笼城,斩首虏数百; 也有人说龙城是指转战千里,路过龙城的李陵,<汉书李广苏建传>写李陵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假如有龙城飞将那样的猛将,敌人的马队就不会度过阴山。

29、这两句写得意在言外。

30、意思就是说:由于朝廷用人不当,使将帅不得其人,才造成了烽火长燃、征人不还的局面。

31、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

32、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33、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

34、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情色彩。

35、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36、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37、折叠诗歌赏析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38、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39、“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

40、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41、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42、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

43、“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44、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

4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6、”倘若龙城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

47、“度阴山”,跨过阴山。

48、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

49、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50、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51、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52、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卫青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

53、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

54、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55、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56、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57、《出塞》应当是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做,《出塞》是乐府旧题。

58、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故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59、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60、同时期杜甫的《兵车行》可以作为参考。

61、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最能体现国运盛衰的作品。

62、诗评家常称赞“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 “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

63、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

64、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意境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

65、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66、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起衅的怨恨;有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67、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

68、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69、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0、”事情虽小,情意深厚。

71、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72、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73、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

74、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

75、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

76、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77、评价全诗反映了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也表达了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使国家得到安宁,人民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心愿的爱国之情。

78、表达诗人对守边战士的同情以及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

79、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80、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

81、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

82、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83、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84、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85、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本文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